您好,欢迎您访问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BBAA)!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金融科技时代的风险与挑战

秘书处发布时间:2018-12-23 18:24:17

收藏

2018年12月20日,由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副会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杨涛.jpg

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副会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


他提出要构建一个多层次金融安全体系。从宏观层面来看,要通过金融科技带动的技术进步来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通过降低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来降低金融风险。从综合层面来看,要把新技术有效应用到风险管理自身、应用到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环境。从监管层面来看,一方面要理清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既要重视这些风险但要避免夸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监管科技,要在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畅通信息传统渠道。从微观层面来看,要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动智能风控建设,提升识别金融欺诈的能力。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我先讲,不耽误大家时间。今天非常荣幸,首先做一个抛砖引玉,给大家汇报一下。今天分论坛主题应该是金融科技与智能风险控制相关,我汇报的题目是金融科技如何有效的助力金融安全。其实主要想从几个方面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观点,到我们讨论到金融安全金融风险的时候有不同视角的考量。

 

其实讨论到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的时候有不同视角的考量,想从几个方面,主要是四个方面简单的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分享。第一个层面,想说的是什么,当我们谈到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时候,离不开对当前整个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格局的判断。如果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当前金融发展当中很多问题,不是金融自身产生的问题,而是在于金融所服务的实体部门,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使得相关的风险,进一步传染到金融部门的运行当中,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最高层面的讨论金融科技服务金融安全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想到的是如何以金融的发展,更多的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来实现经济进步。

 

当然从整个历史演进来看,整个金融发展的历史,实际上跟技术迭代进步的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大家从60年代开始看,每个十年都有典型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代表,与此相应在每一个十年里边,金融自身也在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在当前这个时代,技术从过去的亮点到质点阶段也在推动金融迅速的变化。如果技术对金融本身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来理解,第一个改变了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产品、市场、制度文化等等,第二改变金融核心功能,支付清算,配置资源,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基本功能。第三个视角,弥补了过去金融运行当中的主要的短板和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等最根本层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变革内容的一些逻辑。

 

当这些的逻辑进一步能够使得金融科技它所带来的技术的外延性,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就说金融科技真正在最大层面上,实现了优化金融安全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讨论经济增长的时候,实际上它的源泉有各种各样的要素和技术的支撑,而现在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需要迫切提高技术,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十九大报告当中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为什么?我们要实现新的增长,摆脱过去依靠房地产,依靠其他一些短期化的因素所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真正发挥技术本身的促进作用。就此意义上来讲,我们觉得金融科技更加重要的使命是通过资本力量,与金融制度安排带动底层的技术进步,拓展多层次应用场景,间接提升技术的外延性服务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以当我谈到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通过金融科技带动的技术进步来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这是它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这样的最大的视角基础上可以有第二个视角,第二个视角是比较综合的视角,我们基于国情来考虑在新金融发展的背景下,究竟有那些金融安全的问题值得我们考量。当然,谈到新金融安全的时候,无论过去的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像早期的E租宝等等各种风险困扰我们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需要看到为了实现整体上的金融安全,避免这样所谓的金融创新,反而成为带来消灭财富的效果,因为这样的变化本身是具有问题的。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实现宏观层面的技术服务与金融安全。

 

比如说如何把新技术有效的用到风险管理自身,风险管理包括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第二个是把新技术有效的运用到信用体系的优化和建设当中。第三,新技术着眼于结合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其他金融基础设施以支付清算信用基础设施等等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还有最后是适应新技术法律制度规则的变化,这些都是因为业务模式组织形式变化超出了原有的规则边界,也难以规范这样的行为,这四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考虑金融科技和金融安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到第三层面的考量,第三层是从监管的角度看待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风险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金融安全考量与金融科技伴随的两大问题有两大视角,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个体在其中难以进行分散的。非系统腥风险更多值得微观层面的监管,我们现在知道有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更关注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金融自身的脆弱性,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资产阶级波动,外部因素,经济周期,政策干预,制度变迁等等。

 

我们现在怎么样从制度角度理解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比如机构与体系的脆弱性,创新与混业,监管规避,道德风险转轨与政策,我们需要回答的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给上述风险因素,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呢?这种变化是否在主流风险特征上产生差异,或者覆盖人群方面产生了差异,这是理解的切入点。在非系统性风险层面主要的风险类别,欺诈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等都是我们时候考虑把风险类型甄别清楚,看清楚新技术对风险类别带来的变化。

 

在系统性层面,更多的关注的是是否会产生风险同时性同因性和劣势反应,比如说同样是智能投顾在新资管办法出台之中,监管部门担心的是什么,如果智能投顾相关的模型采取的参数过于一致,有可能加大顺周期风险,这有可能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进行转化的一个可能。再比如如果说货币市场基金加支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背后会不会使得货币基金在宏观审慎层面得到关注,这些都是在系统性层面对金融科技有可能伴随的风险特征进行甄别避免我们拍脑袋判断。据我们研究系统性层面典型的金融科技模式和产品,尚未能够产生系统性的冲击,即便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网贷,整个系统规模上,远远达不到系统性冲击的地步,一方面重视这些风险,另外一方面避免把它夸大。

 

当然在宏观层面要利用金融科技有效的完善宏观审慎功能还是很难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举了美国大片的例子,如果预制未来进而改变它如何宣称已然预知未来,这时候有可能监管的行为受到更多的影响,下一次如果危机没有爆发,监管者动用过多的资源就会遭受其他方面的诟病,再面临危机可能性的就很难动员资源面对危机的挑战,全球来说都面临的悖论,更多的把监管科技运用在微观层面。

 

我们当时谈监管科技的时候,可以有效的着眼于微观审慎层面,由此利用这样的图,典型的利用新技术来解决监管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信息验证,信息统计,信息传递,风险分析,监管流程分析,一般合规性分析等等。大家可以看到,现有的技术特征完全在整个现有的监管流程当中,把原有的短板予以弥补予以完善。

 

当然,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有时候也不是说把被监管对象信息传递的越充分,越透明越好,因为有时候需要考虑成本风险分担边界。如果说利用极高大数和人工智能手段,使得监管部门能够非常及时的了解每个机构,及时能够发生的风险可能性,这时候这样的责任究竟让监管部门承担还是被监管机构承担,如果监管部门实时了解你所有的风险,所有的责任都会放在监管部门头上,这个风险是无法有效分担的,所以大家要注意,所谓监管科技的优化,背后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它只是尽可能有效的畅通这样信息传递的机制,但是也不是说达到一个所谓透明的机制,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当然除了这样一些事情之外,还要注意监管之外的其他着眼点。比如说改良信息风险积累的土壤,有效应对危机,提升危机恢复能力,避免出现所谓的猝死,这样一些都是在技术之外离不开的一些问题。

 

最后,第四个是理解金融科技和金融风险就是微观视角,微观视角是我们市场化机构更关注金融科技应用领域,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我们都知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原有的金融业务领域链条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里面各种各样的欺诈,风险行为无处不在,像各种样的行为欺诈,信贷欺诈,垃圾文本等等,面对这样的挑战,其实是越来越严峻的。为什么,因为对手越来越专业,这些灰色产业,黑色产业它的技术能力,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说到产业链的时候,经常认为国内,做黑产欺诈产业似乎层级不是那么高,海外做黑产的大量都是哈弗MIT出来的高材生,他很顶尖的一些人,这样一些人你可以慢慢的也在往国进行延续来提升他们的欺诈能力。

 

由此我们提出来智能风控的挑战,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新技术识别用户的身份,可能是用多方的方式来判断对象欺诈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有效的甄别正常用户的行为特征以及意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讨论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所谓的微观视角。总而言之,讨论金融科技金融安全,是需要从不同层面来细分的,然后最终是为了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有效促进金融安全的体系。以上作为一个粗浅的分享,谢谢大家。

 

(新闻来源: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